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定制团逛 “闽菜大观园”品闽都福味
来福建游玩的郭沫若,为哪道闽菜起名“半月沉江”?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赞不绝口的闽菜是哪一道?答案,就藏在闽菜文化博物馆里。
15日,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象园小学定制团,走进这座“可学可玩、好看好吃”的博物馆,探秘“闽菜大观园”,品味闽都福味,感受闽都文化魅力。
小营员们观看展厅内的大型佛跳墙艺术装置。
小营员们认真了解闽菜历史。
获评“最佳写手”的孩子们上台领奖。
思政课融入闽菜文化展厅
作为全国首个以闽菜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闽菜文化博物馆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巧妙地将思政课融入展厅之中:通过饮食器具展陈,探寻耕海牧渔的闽人智慧;通过烹饪技艺展示,展现闽厨世代相传的匠心精神……
走上博物馆二楼,小营员们瞬间被气派的国宴情景展示区所吸引。自古以来,设宴款客便是迎送交往的礼仪。闽菜发展史中,上至国宴、满汉全席,下至地方宴请、传统俗席,无不呈现闽地多元的风土人情。
据介绍,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闽菜多次被选入国宴,成为中华餐饮文化对外展示的名片。其中,1984年,由强木根、强曲曲等大师组成的闽菜团队操办国宴,在一天之内就制定出菜单,并一次性通过审批,成为国宴史上第一份“一稿过”的国宴菜单。
穿梭在各个展厅,小营员们以文物为“教材”、以历史为线索,深入了解闽菜各流派的地理分布、饮食风俗、故事轶闻等,见证闽菜文化从萌芽到繁盛的辉煌历程,培养历史情怀与文化担当。
此刻,思政课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而化作鲜活的文化力量。“原来闽菜有这么多文化典故!”“闽菜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小营员们边听边记,还不时发出感叹。
闽菜大师魏元飞(左四)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芋泥。
林励(左二)在面批小营员们的作文。
跟着闽菜大师当“大厨”
15日,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闽菜大师魏元飞来到现场,为小营员们展示了佛跳墙的制作技艺,揭开“闽菜之王”的神秘面纱。从食材处理到火候掌控,众多精益求精的烹饪细节让小营员们大开眼界。原来小小一盅佛跳墙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多奥秘。
在魏元飞及专业厨师的指导下,小营员们纷纷化身“小厨师”,动手制作闽菜经典菜肴——荔枝肉和芋泥。
活动现场,小营员们热情高涨,按照厨师传授的操作步骤,各显神通:有的专注地切肉清洗,有的小心翼翼地裹粉捏制,还有的认真地倒油翻炒。孩子们俨然一副“大厨”模样。在小营员们的通力合作下,香气四溢的荔枝肉、芋泥顺利出锅。
运用“五感法”书写闽菜文化
15日下午,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邀请福州市象园小学语文教师林励,为小营员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写作指导课。
林励结合当日的研学活动体验,引导小营员们依据自己的见闻,运用“五感法”书写闽菜文化,从触觉、味觉、视觉、嗅觉、听觉等多个感官维度入手,细腻地描绘当日的体验感受。
林励还鼓励小营员们:从“写传承”的角度去追溯闽菜文化的千年历史;从“写心情”的角度来表达个人在体验中的情感波动;从“写畅享”的角度展望未来闽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林励的指导下,小营员们才思泉涌,妙语连珠。
小营员游可莹写道:“煮熟后的荔枝肉像一颗颗红宝石,香味扑鼻而来,美味极了!”
小营员陈婧媛写道:“闽菜文化长久不断,是因为其技艺在历史中流传。我想,应赞叹一句‘丫霸’吧!”
活动最后,林励对小营员们的作文进行面批,并评选出“最佳写手”“写作小能手”“观察小能手”。
随行家长志愿者、小营员潘柔歆的妈妈对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的开展形式非常认可。在她看来,孩子既学习了知识,又拥有了体验,对闽菜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会更深刻,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更有温度和内涵。“这个活动创新了模式,值得推广!”她说。
福州市象园小学党总支书记、福州市象园教育集团总校长何绪官表示,学校秉持“启智成行 知行合一”的校训、“学之兴 启于智 校之誉 成于行”的办学理念,积极探讨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在不同时段融入思政教育理念,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探索创新路径,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思政看点
福州市象园小学:
形成“沉浸式德育”新范式
福州市象园小学立足“五育并举”,构建“课程+实践+文化+传播”多维德育体系,形成鲜明的育人特色。学校特别推出“德育主题月”活动,整合劳动教育、礼仪培训、心理团辅等模块,形成“每月一主题、每周一实践”的特色育人节奏。
为增强德育辐射力,学校创新推出“象园德育”视频号专栏,通过短视频生动记录活动亮点:如“红领巾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红领巾奖章”争章专题活动等。最高的视频单期点击量达到上万次。
目前,该视频号发布的作品中有十几个被“晋安教育”视频号收录,成为区域德育宣传标杆,形成可推广的“沉浸式德育”新范式。
(福州晚报记者 全怡月 周桃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