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州——热爱城市从热爱美食开始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来源:新闽清

福建种植芋头的历史悠久,气候得宜,品质上乘,此即福芋,芋之多样,芋之全年皆有。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芋头近圆,传统品种还多成熟于农历八月十五前后,一棵主株围着一圈芋果,如挤挤挨挨的一家子,更是兴旺团圆的象征。我们有“八月半,开芋圆”的习俗。将新鲜的芋子与泥鳅、粉干煮成一盆子,加一勺子酒糟,浓稠醉香,一家人吃得热乎乎的!或是把老芋头筛丝与米浆、蛎干等混合蒸成圆圆的芋粿,再分割成块,过油煎香,外酥里糯,绵暖熨帖。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福建的“芋传说”,是从小当着历史来读的。左海伟人林则徐在洋人设的宴席上,第一次品尝冰淇淋,吹了吹腾腾蒸气再入口,遭到耻笑。他淡定地记下这一过节,随后用一碗焖芋泥回敬洋人,当他们狠狠地喂进一大勺一点热气也不冒的“热辣滚烫”,并毫无仪容地龇牙咧嘴之时,林大人云淡风轻地告知洋人:这是我们中华的冰淇淋,热烈全在底子里。福建芋,老早地为国争了光。林则徐式的幽默,满是中国秉性,哪怕被踩进历史的波谷,亦不失底气、骨气和争气,芋里藏热,绵里藏针,不动声色地回敬你。一芋之见,寓于所遇。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芋子和它的文化都在前进与发展。早熟的“四月白”、软糯的“六月红”、传统的“八月五”、硕大粉香的槟榔芋,各类芋子共同完成了全年供应链条的闭合,对爱芋人士着实是个福音。美食达人闻芋而动,除了煮芋子,槟榔芋更成了常用的火锅配料、糯米馅心、拔丝芋头的主角等。此外,还开发了芋面、芋泥、芋挞、芋糕、芋片等诸多别具风味的便捷小吃,多维度地丰富着人们的舌尖体验。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对农民来说,芋子更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致富抓手。乡村大地,处处可见千亩芋田画卷,“芋”来“芋”好。如闽清县的樟洋村,留守的百余人种植千余亩农田,一季槟榔芋、一季茭白,每亩年均产值可达万余,人均年农业收入5万多元,户均10至20余万元。全县因芋致富的村子众多,每年种植总量常在数万亩之上。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芋虽好,但不可轻视。这里提醒大家,生芋子植物碱含量较高,旧药籍里将之视为“毒性”,部分人对芋汁过敏,要谨慎接触,建议可在充分防护下一次性多削些芋子,切片后冰冻,取食既方便又安全。而槟榔芋因粉度高,煮的时候容易粉化,可将生芋条经热油微炸,形成一层油膜后再煮或炒,即可保持良好的品相了。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听·见闽清 | 福芋之寓

芋子,它包含口腹之需,文化之美,致富之望。角色虽小,却不简单。翻卷碧波的芋田荡漾着收成的希望,泥下的圆芋在耕耘和时间里结出了温暖。自以“蹲鸱”求生,到以芋泥求尊,再到以芋求裕,自成一条生活发展、民族生息线索。幸而芋,幸而见,福建福芋,“芋”见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