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专栏 | 邢娜:《福州,一席流动的盛宴》
编者按:
《福州,一席流动的盛宴》是“一碗福州”全新推出的城市美食文化专栏,我们荣幸邀请到资深媒体人、生活方式作家、模范书局主理人邢娜老师担纲主笔。她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与生活洞察力,将带领读者探索福州这座城市的肌理与温度。
邢娜的故事本身便是一部流动的散文诗。从北方城市到福州烟台山,她以“重生之城”定义这片土地,在历史建筑与市井烟火中寻找文化共鸣。作为资深媒体人,她擅长用细腻笔触捕捉城市细节,而她与模范书局的“文化漂流”,更将北京书店的先锋气质与福州本土文化相融合,成为这座城市更新中的独特风景。
1936年,作家郁达夫写下了《饮食男女在福州》,让当时的中国人通过他的文字,看到了浪漫闽都的活色生香。2025年,我们将邀请邢娜,用外来者的角度提供别样的视角。
从烟台山的咖啡香到闽江的潮水声,从传统茶酒文化到市井小吃江湖,《福州,一席流动的盛宴》每期聚焦一个文化切片,既是邢娜个人在榕城生活的沉浸式记录,亦是这座城市面向未来的开放对话。让我们随她一起,在字里行间感受福州的流动与丰盛。
《福州家宴》
如果说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是走路的话,那么最好地了解一个地方的美食,其实是家宴。福州,被戏称为“存在感最低”的省会城市。说到底,其实是福州人过于低调了。福州这座城市,为什么会这么放松?
并非刻意营造出来的松弛感,而是天性使然。他们并不是天生的乐天派,但凡事会讲求张弛有度。从武夷山茶兴盛的清代来讲,福州就是蜚声中外的“世界茶港”,武夷茶等各类中国茶通过这个城市出海或者是送至中国其他的城市。在福州,几乎所有的饭局都是从喝茶开始的,哪怕是正式的商务会谈也几乎是在茶桌上,到了饭桌,就是饮酒庆功了。
在福州住了三年,我最喜欢的就是朋友的家宴,因为能吃到最家常的味道。正好赶上来了两位国际友人,朋友吆喝着一起来吃个“寻常百姓家”的家宴,我这种专注蹭吃蹭喝的选手怎么能错过?这不是我第一次来Z姓友人家里蹭家宴了。他的家位于仓山区,是有100年历史的老宅,就像是福州生活的样本。
Z是福州本地人,对仓山区有着不可磨灭的热爱。你可以把仓山这个地方当成是陆地版的鼓浪屿,紧邻着烟台山——一座海拔不到50米的小山却是过去诸多领事馆、教堂所在地。而友人的家则像极了天津的五大道或是上海梧桐区里的那些小洋楼。在福州这个古厝文化非常繁荣的城市,其实也有着非常西洋的一面。
在福州有个说法是:如果有红糟,生活就不会太糟。
对于福建来说,各个地方的习俗有着天壤之别,闽东人喜欢的红糟,在闽南只有一些白事上才吃到。但在福州最红的菜市场,所有的习俗在福州人的讲述下都变得有趣了起来。一场完美的家宴,往往是从菜市场开始的。如果是第一次前往仓山区的先锋菜市,我建议还是做好准备,因为这里是非常“原生态”的。
菜市场是人间烟火气的完美注脚,你会看到网红糯唧唧(一种福州本地网红食物)的摊位前围满了探头探脑的外地人;看到琳琅满目的福州鱼丸,你会惊讶为什么福州有这么多的鱼丸种类,你甚至都叫不清楚名字;卖海鲜的方式也过于传统,有的是拿着大木盆装着的各式鲜活水产,宛若走进了海洋馆;各类炸物、蔬菜水果、大饼摊子甚至是卤味摊都会让人目不暇接……
我第一次探进这个菜市场的时候,就像是一下子闯入了福州人日常生活的数据库。
福州人喜欢吃春卷,每逢过年这道菜必在菜单之上。叫春卷其实更像是北方的春饼,菜则更像是南方版的炒合菜,饼却是有讲究的。Z的太太想起了家宴的菜单上,似乎可以加入这道春卷,于是我们就在摊位前看着老板“现做”出一张来。
肉燕,福州特有的一种小吃,福州人讲“漏包漏”,其实是“肉包肉”。用我专业的解读就是,把肉敲成馄饨皮一样的皮儿,然后包裹调好的猪肉馅。而我们日常理解的小馄饨,福州则是被叫作“扁肉”。福州宴席的最高礼遇——太平燕,就是以肉燕、鸭蛋为食材。在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生活中的各种乱被压下去了,就太平了。现如今太平燕则需要加入鹌鹑蛋(取代了鸭蛋)、鱼丸一起煮好,吃的时候,只能是双数,不能为单数。
福州人除了热爱红糟,一般做成红糟肉配光饼,还热爱一种被称为“蟛蜞酥”的,其实是用福州闽江流域内的一种小螃蟹捣碎之后做成的,通常是用来海蜇蘸食或者用来配粥食用,如果你能吃得来,那么福州人就会很喜欢你,觉得你是懂他们口味的。
“不时不食”对于福州本地人而言非常看重的,比如说一种蚬子,外地人会念作“xiǎn zi”,但土著一般会称为“niū yāng”(扭央),这种蚬子只出现在闽江非常干净的流域,本地才有,基本上也只是在老饕家中才能吃到。除了做汤,福州会用虾油来配,说是虾油其实是我们日常所吃到的鱼露。
福州也有本地的生腌,没错,我们从来不会宣传,用来搭配的则是头水紫菜,往往你只有在本地大概率才能吃到,里面还需要有拍碎的青橄榄,香气会来得更为悠长以及清雅,大都会使用香醋,白胡椒粉也是必备,血蚶饱满,腌汁清丽,根本停不下来。
富庶之地往往才会用糖,想说的是福州也是一个“酸酸甜甜就是你”的城市。倘若你是初次来到这里会觉得,为什么这里比江南还要甜?荔枝肉、醉排骨都是代表选手,本地人还喜欢用福建老酒跟糖一起来炒本地的芥蓝,这种味型被亲切地称为“糖酒炒”。
当日的家宴中,最亮眼的还有来自城内知名食肆望江楼的烤鸭,那是创始人亲自送来的,福州本地的烤鸭居然是茉莉花味儿的;还有一道红蟳蒸粉丝白菜,这同样来自当日菜市场的收获,并不是搭配肉饼,而是白菜,很别致的家常味道;如果说福州人只想推荐的一种甜食,那一定是芋泥,加入了大量的猪油之后使芋泥变得丝滑,微甜的同时有着非常浓郁的芋头香气,就像是福州人的生活一般。
茉莉花茶的香气始终萦绕在朋友的大宅中,就像福州人的性格一样,大隐隐于市的低调中,灵魂却散发着淡雅的香气。终于理解了陈晓卿老师的话,饭局之中,最“好吃”的还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