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探秘“鱼丸之乡” “四个一”收获满满
小营员们走进福州鱼丸博物馆。
你知道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打卡的福州鱼丸从何而来?3月2日,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来到“中国鱼丸之乡”连江县,一站式打卡福州鱼丸博物馆、海上福州(连江)主题馆、连江鱼丸会客厅,探秘福州鱼丸的“前世今生”。
小营员们在福州鱼丸博物馆认真听讲解。
一站式打卡博物馆
作为福州鱼丸主要发源地和生产地,连江创造了“全国每四粒鱼丸有一粒来自连江”的成绩。第一站,小营员们走进了位于魁龙坊历史街区的福州鱼丸博物馆。
本报策展的福州鱼丸博物馆,是全国首个福文化主题鱼丸博物馆,已成为不少学生研学的打卡地。
这里宛若鱼丸大观园,让小营员们不时发出惊叹声。“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包心鱼丸,足足有278.8公斤。福州鱼丸越大,也意味着福气越大……”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不少小营员都争着用手去摸鱼丸铜像,希望把福气带回家。
馆内设置了福州鱼丸店、肉燕店、锅边糊店等街景以及鱼丸沉浸室等多处打卡点,让小营员们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福州,大呼过瘾。
“这里有很多创新鱼丸,有企鹅形状的,有七彩颜色的,宛若身着花衣的鱼丸,十分吸睛。”小营员刘奕辰说。“这个跟盲盒一样,能翻出各种福字,还有福道呢。”“这里可以集五福啊,有团圆福、友善福、健康福、财富福,还有状元福”……小营员们一边拍照,一边不忘记笔记。
第二站,小营员们来到海上福州(连江)主题馆。在这里,通过幻影成像、多媒体、投影墙、3D立体画等多种展陈形式,他们见到了比成人巴掌大的鲍鱼模型,了解到大黄鱼从“熊猫鱼”重回市民餐桌的故事,还知道了大黄鱼“深海豪宅”长啥样。
超大“鱼丸”让小营员们爱不释手。
一次沉浸式鱼丸制作体验
在福州,鱼丸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第三站,小营员们走进了连江鱼丸会客厅,体验鱼丸制作技艺。
在这里,小营员们跟着鱼丸师傅林宇峰学“打鱼丸”。林师傅选用新鲜鳗鱼,剔除杂质、剁成鱼糜、混入番薯粉、搅拌制成鱼浆,然后一手抓起鱼浆,一手拿起肉馅,握紧五指,稍一用力,一粒饱满的鱼丸便从虎口处“挤”出……经过这几步,一条鱼就变成了一粒丸。
林师傅教得认真,小营员们也学得有模有样。小营员马锦浩学得最快,前后包了30多粒鱼丸,被林师傅称作“鱼丸小能手”。
“好香”“很Q弹”“我能吃20多粒”……小营员们亲自品尝了自己制作的鱼丸,并用肉燕搭配鱼丸,尝到了“沉鱼落燕”。
“最佳写手”合影。
一堂生动的主题写作课
当天下午,在福州市义序中心小学肖洁老师的指导下,小营员们在福州日报社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鱼丸主题写作课。
肖洁老师给小营员们介绍了福州鱼丸的起源、传说和制作方式等,并围绕“写什么”“怎么写”进行指导。
“文章可以写什么呢?我们可以写活动、写鱼丸、写发现、写感受、写文化、写思考等。然后,利用修辞手法、设问等方式,拟个好题目,比如《鱼丸,在舌尖上‘蹦迪’》《鱼丸:隐藏在连江的绝世宝藏?》等,来吸引读者注意力。”肖洁老师还重点讲解了“抓住重点写见闻、调动感官写感悟、发挥想象写文化”等技巧。
在肖老师的现场指导下,一篇篇“鱼丸之旅”文章新鲜出炉。“鱼丸文化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鱼丸不仅是美食,更寄托着乡愁。”“鱼丸有拳头大小,福州人切成几块,与家人一起吃,有着团团圆圆的寓意。”“人们称赞鱼丸是‘今朝尝得君家味,一只鱼圆值万钱’。连江的鱼丸之旅,让我对鱼丸有了更深的了解。”
活动最后,现场评选出了“最佳写手”“写作小能手”“观察小能手”。
小营员们跟着鱼丸师傅林宇峰学“打鱼丸”。
一场多方点赞的“鱼丸之旅”
此次连江“鱼丸之旅”,获得多方点赞。
“这是我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鱼丸,第一次来到‘鱼丸之乡’,也是第一次见到世界最大的鱼丸。”小营员刘彦希用了三个第一次,来形容此次“鱼丸之旅”。
“这是孩子第一次参加没有家长陪伴的活动,既让孩子得到了锻炼,也能沉浸式体验鱼丸文化。无论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都接触到了与学校课堂大不相同的知识,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可以说是学中玩、玩中学,收获颇丰!”小营员家长江燕说。
小营员们认真制作鱼丸。
“鱼丸这项非遗代表性技艺需要传承下去,就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所以,这样的鱼丸主题活动很有意义。”林宇峰说。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鱼丸博物馆设置在明代八闽名士游琏故居,是连江古建活化利用的一次创新,将魁龙坊内的鱼丸文化、崇文文化、名宦文化、古厝文化等元素融合,实现了“城内有街、街内有厝、厝内有馆”的三者合一。开展“鱼丸之旅”活动,可以进一步带旺连江古厝游、研学游,助力当地渔文旅融合发展。(福州晚报记者 郑瑞洋 周桃茂/文 包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