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元宵品出生活真味
老李夫妻默契配合、动作娴熟。林若野 摄
元宵节已过,闽侯县甘蔗街道的一家元宵老店里依然人声鼎沸,客人络绎不绝。这家店开于1983年,至今已有42载的岁月沉淀。时代不断变迁,73岁的店主李仲榕夫妻俩始终坚持制作手工元宵,传承人们记忆中的老味道。
“1983年,我刚从部队退役,正赶上改革开放的浪潮,政府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鼓励百姓经商。”13日,回忆起往昔,李仲榕感慨万千。有了政策的支持,大家都跃跃欲试准备创业,可他们夫妻既缺本钱又没经验,一时犯了愁。
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李和一个尚干人攀谈时,听他抱怨说县城里都没有元宵店,来此务工都吃不到一口家乡味。“卖元宵成本较低,投入也少,也许我们可以试试。”李仲榕夫妇这样想着,便立刻着手准备投身此行。
想法虽好,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当时闽侯县城本地人没有吃元宵的习惯,故而会做元宵的寥寥无几。无奈之下,老李夫妻从市区买来现成元宵,一家人边品尝边琢磨制作方法,就这样现学现卖,摆起了小摊,吸引了不少祥谦、尚干、青口等地区的人来品尝。
“在最初的7年里,我们的元宵每碗10粒仅售3毛钱。到了1993年,甘蔗县城旧城改造,路两边新建起房屋和店面,我们才有了自己的店铺。这时候,元宵价格变为1元一碗。”老李笑着说,他坚持平价,至今也不过根据咸甜口,分别卖12元和10元一碗。
如今,每天早上9点多,老李和75岁的老伴便打开店门,打扫完卫生后,坐在小方桌前开始包元宵。两人配合默契,动作娴熟。从早到晚,不时有熟客光顾,每日能卖出1000粒元宵。到了元宵节,购买元宵的人更多,差不多是平常的3倍。
“当年刚开始做生意时,县城里像样的店铺都没有,如今变化翻天覆地,发展实在太快了……”老李说。
“我们的元宵都是纯手工制作,实实在在。”提起自己制作的元宵,老李满心自豪,他包的元宵颗颗饱满,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40多年来,老李夫妻始终坚守着小店,每晚12点才关门,除了春节,几乎从不间断。这种简简单单的生活,正是他们一家所追求的,就像碗中的元宵,无需过多修饰,才是生活的真味。(福州日报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林若野 陈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