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走进闽菜文化博物馆
12日,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走进闽菜文化博物馆,小营员们在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流行碰撞的文化氛围中,领略源远流长的闽都文化,见证闽菜烹饪技艺,品尝汇聚山海精华的八闽肴馔。
小营员们在了解佛跳墙的制作过程。
活动特色鲜明
近40名小营员参与了本期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探馆活动。此次活动特色鲜明、亮点频现。
特色1:行走的“思政课堂”
走进闽菜文化博物馆,墙面上数行寄语率先映入眼帘,这是1992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对《福州风味小吃》一书的回信内容:“继续整理、总结福州市饮食文化资料,挖掘、研究、广泛介绍福州特色菜,使之成为福州市的宣传品,成为福州重要的‘财源’之一。”
随着探馆进程的深入,小营员们逐步认识闽菜文化的起源、演变、发展,厚植历史情怀与文化担当。
魏元飞(右一)在教小营员们制作元宵。
特色2:全国首座闽菜主题博物馆
闽菜文化博物馆是全国首座以闽菜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集展览展示、体验品鉴、技艺传承和闽菜保护发展等功能于一体,馆内藏品多达1000多件。
小营员们穿梭馆内,深入了解闽菜各流派的地理分布、饮食风俗、故事轶闻等,见证闽菜文化从萌芽到繁盛的辉煌历程。
特色3:沉浸式学习“闽人智慧”
闽菜文化博物馆以闽都文化为主题,浓缩千载闽味精华,打造了有味道、有体验的“闽味印象馆”。
闽菜文化博物馆通过文物展陈、菜品模型展示、情境再现以及数字互动等多种方式,让小营员们亲身体验“国宴场景”,领略闽菜“满汉席”盛况,探寻闽菜与众多名人之间的往事。
小营员们在沉浸式参观中汲取“闽人智慧”,感悟勤奋、开拓、智慧的福建形象,增强自身文化自信。
小营员们在了解聚春园的发展历程。
探秘“闽菜之王”
12日上午,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闽菜大师魏元飞亲临现场,为小营员们展示“闽菜之王”佛跳墙的制作技艺。
佛跳墙的选材讲究,众多原材料需要经过蒸、汆、煮、炸、煸等多种烹法处理,再经过分煨、合煨等精细步骤烹饪而成。魏元飞的讲解让小营员们大开眼界,原来这小小一盅佛跳墙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多奥秘。
12日是元宵节,本次活动特别增设了福州传统小吃——元宵的制作环节。在魏元飞等专业厨师的指导下,小营员们纷纷变身“小厨师”,兴致勃勃地捏皮、包馅,亲手制作并品尝了美味的元宵。
吴振芬(右一)在指导小营员写作。
讲好“闽菜故事”
12日下午,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特邀何捷名师出版工作室成员、福州市钱塘小学老师吴振芬为小营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写作指导课。该工作室成员、福建省福州实验小学老师郑骏姮协助指导小营员们写作。
吴振芬以“如何写好‘古老的美味’”为主题,分“写作前的准备”“如何写好作文”“创意写作大挑战”三个部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见闻感受和笔记资料,以声音、味道、视觉等不同角度写好开头,让过程“有资料、有体验、有感受”,并以“畅想式、总结式、议论式”等收尾。她还让小营员尝试用想象法进行创意写作。
在吴振芬和郑骏姮的共同指导下,小营员们的笔尖插上想象的翅膀,妙语连珠,佳作成篇——
“穿行在闽菜文化博物馆,我们感受到了时间与文化的积淀,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段与闽都美食历史对话的旅程。”
“每一道闽菜,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细细品去,皆能尝到福建源承中原、氤氲千年的历史韵味。”
活动最后,吴振芬、郑骏姮面批小营员们的作文,并评选出“最佳写手”“写作小能手”“观察小能手”。
馆方家长好评连连
闽菜文化博物馆运营部副经理廖惠泉:
闽菜文化博物馆的落成,对弘扬与发展闽菜、增强闽菜产业消费活力、推动福州旅游经济,都有着积极意义。长期以来,闽菜文化博物馆肩负着保护、传承闽菜饮食文化的使命,助力福州申创“世界美食之都”。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由中原饮食文化和闽越土著饮食文化融合形成。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通过开展“闽菜文化”主题研学活动,带领中小学生参观、体验、品味、写作,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闽菜文化的种子,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小营员张田欣妈妈:
本次活动对孩子的教育有着积极影响。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深入学习了福建的饮食文化,了解健康饮食的理念,还亲手制作闽味小吃,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同时,通过烹饪实践,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更重要的是,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家庭和社会正向价值观,如团聚、分享和感恩,也在活动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是我的孩子第四次参加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组织的活动。该训练营带领中小学生学习新思想、弘扬闽都文化,聘请优秀名师指导写作。每期活动主题紧贴时事热点,课程设计生动有趣,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帮助很大,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孩子们拓宽文化视野、提升生活技能。(福州晚报记者 全怡月 周桃茂/文 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