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州——热爱城市从热爱美食开始

素菜“补钙之王”成就富民“大产业”

  来源:高新福州

在寒冷的冬季里,它是火锅配菜的好搭档;在“老福州”人的餐桌上,它是家常小炒的必备佳肴;在素菜馆,它是高蛋白补钙之王。腐竹猪皮酸辣汤、腐竹炒杂烩、腐竹炖猪蹄……腐竹在不同的场景呈现不一样的美味,因其食用的便捷与可口,成为福州老百姓日常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素菜“补钙之王”成就富民“大产业”

腐竹亦称腐皮、豆筋、豆腐皮,其豆香浓郁,味道鲜美,是最平价的“补钙之王”。南屿镇、上街镇是福州生产腐竹的主要产地之一,已有百年的历史,早期多为家庭作坊,后发展为规范化企业生产。据《闽侯县志》记载:“50年代,南屿、上街、荆溪乡镇政府就组织集体生产腐竹。20世纪80年代初,全县腐竹产值便达百万元。”

“补钙之王”是怎么制作的?

素菜“补钙之王”成就富民“大产业”

走进南屿镇的腐竹生产车间,蒸汽扑面而来,上百名工人在生产线上捞制腐竹。拆开一包腐竹制品,随意掰断一根,声音清脆,放入口中,一股浓郁的豆香在齿间弥漫。

素菜“补钙之王”成就富民“大产业”

“我们腐竹至今坚持传统手工制作,精选东北非转基因大豆,严格按浸泡、磨浆、煮浆、挑竹、晒烤、包装等流程生产。”福建闽侯峰峰豆制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非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大豆生产腐竹制品的区别?厂长为记者解惑道,腐竹是高蛋白质食品,转基因大豆蛋白质含量少会严重影响腐竹的产量,不适合制作腐竹。

素菜“补钙之王”成就富民“大产业”

在历史长河中,腐竹不仅承载着三餐四季的温馨记忆,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据《闽菜史谈》记载:“‘豆腐’二字始于北宋,从寇宗奭《本草衍义》中来。”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记述,做豆腐用黑豆、黄豆都可以,做法是先用水泡发后,磨成浆,滤去渣煮沸,再以盐卤汁或山矾叶沉淀。而腐竹便是煮沸时,凝结于豆浆表面的高蛋白层表皮,因此腐竹是纯天然、营养价值较高的传统豆制食品。腐竹其色泽黄白,油光透亮,宛如凝脂,又似竹枝,口感独特,因其发音与“福住”相近,长寿健康,因此在传统节庆之时,深受人们喜爱。

素菜“补钙之王”成就富民“大产业”

“我们从事腐竹生产已经35年,原老厂区在上街镇,2004年落地高新区南屿镇,现平均每年生产加工腐竹500多万吨,年产值近千万元。”厂长向记者介绍道。据了解,南屿生产的腐竹主要销往省内、江浙等国内市场并出口海外。作为南屿地区传统食品加工厂,每年可吸纳周边200多农户就业,制作腐竹、销售腐竹也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传统产业。

素菜“补钙之王”成就富民“大产业”

“几十年来,我们腐竹制品始终严把质量关,获得‘福建省品牌诚信单位’等数十项荣誉。按规定多次接受省、市、区等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查,无任何食品添加剂,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厂长说道,下一步将继续坚持绿色生产,结合新时代电商产业努力打响传统农产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