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霖:守住福州的“古早味”
线面几乎见证着福州人一生中所有的重要时刻——结婚、婴儿出生母亲坐月子、过生日、办寿诞……一碗细腻柔软的线面,无不承载着福州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在高新区南屿镇南前村,远近闻名的手工线面制作师傅刘玉霖,56年如一日坚守着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守住福州的“古早味”。
刘玉霖。
福州线面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随着闽王王审知入闽传入,之后经改良而成。它不仅承载着喜庆、平安和长寿的美好寓意,更是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作福州传统手工线面耗时又费力,对于今年70岁的刘玉霖来说,这既是一种谋生手段,又是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和传承。
凌晨两点,刘玉霖家的灯就亮了起来。
“这行主要是靠天吃饭,上班族的休息日在周末,而我的休息日在雨天。”刘玉霖表示,“我会去室外看看,如果乌云密布或是已下雨,那就回床继续睡;如果天气晴朗看得见星星,那就赶紧换好衣服准备和面,这样才能保证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可以借助自然光对线面进行晾晒。”
刘玉霖介绍,传统福州线面制作十分考究,不仅要选用上等面粉为原料,还要经过和面、揉条、松条、串面、拉面、晾晒等多道工序,历经10多个小时才能制成。漫长的制作过程,十分考验制面人的体力、经验和默契。56年的制作经验,让刘玉霖练就了一手真功夫。
“和面是线面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基础,线面能否拉开、拉长、拉细,都看这个环节,仅仅挑起、搅拌、揉搓的和面动作,就要重复1个多小时。做得好的手工线面比头发丝还要细,而且很白,煮了也不会糊。”刘玉霖说。
鼎盛时,整个南前村做线面的人家有几十户。“泰山堂边一条街下去全是做线面的,那时我们夫妻俩忙了一天才赚七八块钱,还不够买5公斤米。这么多年坚守下来,做线面的人家越来越少,成了‘稀有品种’。”刘玉霖说。
随着时代变迁,费时费力的手工制作线面已逐渐被机器取代,但刘玉霖不肯走这条捷径。在他看来,机器制造的线面缺少了手工线面那份独有的“面味”。
“手工拉制的线面更加柔软,味道也更加鲜美。”刘玉霖表示,“我坚持手工制作,就是为了让线面那份传统的‘古早味’可以流传下来,我做得也开心。有些出远门的人,不管去多远都会想念我这份家乡味道。”(福州晚报记者 徐文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