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这款美食“火出圈”,人人爱吃!
一饼载千秋,一味传百里。在福清人的印象里,有一道穿越时光记忆的美食,其焦香酥脆的独特之味,已然成为许多人心中难以忘怀的老福清味,这便是福清光饼。
穿越时空的历史烙印
光饼的由来
福清光饼是福建福清传统的风味小吃之一,色香味俱全,深受人们的喜爱。有关光饼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几乎都与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有关。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沿海,倭寇猖獗,牛田(今福清龙田镇)成了倭寇巢穴之一。沿海百姓深受荼毒,福清人民受害尤深。据《福州府志》记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由于连日阴雨,军中不能开伙,且军机匆促,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批北方烧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脖子上充当干粮。后来,这种烧饼流入民间,各地百姓感念戚公,把这种饼称为“继光饼”,简称“光饼”。此后,福清百姓便对其加以改造,在面粉中添加食用碱、食盐、芝麻等佐料,使之更加香脆可口,润肠滑胃,成了大家记忆里的福清光饼。
匠心独运的传统工艺
光饼的制作方法
福清光饼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闻名,和面、包馅、洒水、贴饼、烘烤、起炉……其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技巧和经验。
制作饼胚
正宗的福清光饼,从选面揉面来说就有一套讲究。当地师傅在制作饼胚时,从不更改祖传的面水比例,他们选取优质面粉为主料,适量加入食盐和碱,加水揉合成面团,然后塑形成饼状并撒上芝麻,用筷子在面团中间开孔以便于烤制时热量均匀分布。
贴饼烤饼
相较于饼胚的制作,贴饼烤饼的过程更是福清光饼最具特色的地方。当地师傅烤光饼用的是一口高近两米、直径约有一米的外裹黄泥的大缸。先用成捆的松枝在缸内点起冲天大火把缸壁烧“白”,待到缸底只剩余烬,把做好的饼胚,由两人合作,伸手入缸,飞快准确地贴在缸壁之上,稍有迟缓,那光着的手臂就要烤出泡来。通常十分钟左右,几百块光饼便全部贴完。接下来只待用炭火慢慢把饼烤熟,块块金黄,个个香脆的光饼就出炉了。
光饼夹万物
光饼的多种吃法
福清光饼,除了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口感之外,其“夹心”系列更是独树一帜,至于夹什么全凭个人喜好,正所谓“光饼夹(鱼可)—— 一人一好(hào)”,如猪油渣、紫菜肉馅、五花肉配豆干、海蛎饼以及三角糕等丰富的内含物搭配,极大地丰富了食客的味蕾体验,打造出多层次的口感享受。
经典吃法
“肉搁饼”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以往在街边,常常可见许多小挑担,挑担的一头是切开的光饼,另一头是热气腾腾的配料:用五香粉、八角香、味精、盐巴等加工成的五花肉或三层肉,蒜头酱,辣椒,炸豆腐等做成的配料。切开的光饼,夹上各种配料后,吃起来滋味无穷。
早餐店吃法
作为福清人早上吃、中午吃、晚上也吃的传统食物,光饼,在早餐店也占有不小的分量。光饼的CP,那是一个比一个诱人——夹“嗲饼”、夹“窝伟”、夹“春滚”,各色CP组合,叫人顿时犯了选择困难症,纠结得不知吃哪个才好。
夹CP组合
“嗲饼”
“窝伟”
“春滚”
小众吃法
白砂糖派:朴素但秒杀一切
土特产派:本地花生+光饼
辣条派标:新立异的特色吃法
寄托乡情的美食符号
福清人的光饼情结
“光饼,光饼,福清光饼……”打着福清人深深烙印的福清光饼,揣在“福清哥”的行囊中走南闯北。光饼,这福清人雅俗咸宜的极普通的小小面食,总让众多身在异乡的“福清哥”勾起浓浓的思乡爱乡情结。在福清,人们常将一句赞美光饼的话语挂在嘴边:“光饼可以从一岁吃到一百岁。”
百日“吃饼日”小孩出生百日,称“吃饼日”。那时候,小孩还没长牙,吃不了光饼,只是拿一块光饼,用红绳串着,挂在胸前。传说这样做,小孩不会整天垂涎。
夏至“吃夏饼”夏至,小孩要“吃夏饼”,尽管夏饼各式各样,但工艺跟光饼一样。民间传说“小孩吃了夏饼,身上不会长红疹,不会痒”。
清明祭拜先人清明节前后两三天,市场上的光饼要比平时贵两三倍。因为祭扫先人之墓,光饼不可缺少。原因也有三个:一是纪念在抗倭战斗中牺牲的戚家军官兵;二是告慰已故的亲人,倭寇被戚家军赶走了,活下来的人再不会遭受倭患之苦;三是感戴民族英雄戚继光,“喝水不忘挖井人”。
对于游子而言,每一枚福清光饼都是一封来自家乡的家书,包裹着亲人的牵挂和故土的气息。它不仅满足了游子对家乡味道的渴望,更是慰藉了他们对家乡思念的心灵。一口咬下,便仿佛回到了那个熟悉的街头巷尾,听见了市井间的热闹喧嚣,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温暖与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