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州——热爱城市从热爱美食开始

徐明景:把福州的“哦”卖向全国

  来源:福州新闻网

茯苓糕商贩“哦、哦”的叫卖声,承载了许多福州人的记忆。近日,怀友茯苓糕制作技艺入选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徐明景:把福州的“哦”卖向全国

徐明景。

“刚放下行李我们就来买茯苓糕了。”29日,来自湖北的陈女士和亲友围在三坊七巷风雨廊旁八闽特产店的蒸笼前,说要买5公斤茯苓糕。据了解,去年他们来福州游玩时,就曾在这里买茯苓糕,品尝后念念不忘,今年又来购买。

这家店的老板徐明景是怀友茯苓糕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在三坊七巷卖茯苓糕已有16年,有许多“资深粉丝”。

“茯苓糕保质期只有三四天,以前只在本地销售。”徐明景说,现在物流业发达,茯苓糕冷冻后加冰袋,通过冷链运输可以销往全国,“现在每天现售加寄递销量至少有40公斤,高峰期甚至能达两三百公斤。”

徐明景学做茯苓糕,开始是为了“养活自己”。他发现手艺人林如清的茯苓糕特别受欢迎,便拜他为师。据介绍,林家四代制作茯苓糕,技艺传承已有百年。

“听老一辈人说,茯苓糕是古代的一种军粮,以前莆田人常头顶甑笼、肩挎竹架,走街串巷售卖茯苓糕。”徐明景说,后来茯苓糕由莆田传入福州,福州人称为软糕,又叫“哦”。

拜师之后,经过一年多的勤学苦练,徐明景完全掌握了茯苓糕的传统制作技艺。他制作茯苓糕的工序很多,大部分需要手工完成。以粳米捶打为例,如果全部用机器代替,米粉太细糕体难以成形,太粗口感又不好,这就需要手艺人一遍遍检查它的细度,直到达到理想状态。

“粳米最好在通风的环境中浸泡,不同的气温浸泡时长不同。”徐明景说,在一个无风、闷热的日子,数十斤粳米泡的时间久了,蒸出的茯苓糕口感不好,最后都送给邻居喂鸡、喂鸭子。

现在徐明景制作茯苓糕的技艺可谓炉火纯青,他用刀具在糕体上切片时,能够凭借刀具划过糕体的触感,判断糕体出炉时的口感。“如果手感不对,这一笼糕体就是废料,不能再上锅蒸制。如果这样的茯苓糕流入市场,会砸了我的招牌。”徐景明笑着说。

作为茯苓糕制作技艺传承人,徐明景在工艺创新方面有了新想法。“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我想在‘色’方面做文章。”徐明景说,他计划在传统茯苓糕糕体的上层,加上用艾草调色的米粉,绘制福州传统特色图案,然后用特制的工具蒸制,为八闽美食再添一抹亮色。(福州晚报记者 刘珺/文 石美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