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伯元宵第四代传承人林威弘扬老手艺
“让更多人爱上福州传统小吃”
耳聋伯元宵第四代传承人林威弘扬老手艺
在上下杭一家古色古香的小店内,糯米的清香与肉馅的酱香随着袅袅白烟飘散而出。下午1点半,已经过了饭点,店里还有不少客人,其中既有“老福州”,也有慕名而来的游客。穿着工装的林威正忙着包元宵,一压一折间,圆滚滚的元宵逐一成型。他是耳聋伯元宵第四代传承人,近日入选福州市第六批非遗传承人。
林威和孩子一起包元宵。 (受访者供图)
百年传承
从谋生到承载文化
换下工作服的林威,打扮时尚,精心打理的发型,搭配上潮牌服饰,从外表看,与印象里做元宵的传统手艺人不太一样。然而,“85后”的他已有20多年的做元宵“工龄”。
林威告诉记者,他们家堪称“元宵世家”,技艺传承了百年,年幼的他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学做元宵丸,每天跟着父亲搓米浆,米浆就是我的玩具!”据他介绍,耳聋伯元宵源自1898年,是福州历史最悠久的元宵丸品牌之一。创始人林炳祥是林威的曾祖父。为了谋生,林炳祥挑着担子在台江苍霞一带的码头和街巷卖了30余载元宵丸。林威的祖父,人称“耳聋伯”的林桂芳跟随闽剧戏班子“行走江湖”,台上表演闽剧,台下卖着元宵,耳聋伯元宵就这样逐渐声名远扬。直到林威的父亲林英德这一代,耳聋伯元宵有了商标和数家门店。
在苍霞新城的耳聋伯元宵门店上有这么一幅对联:风雨传承百年美食,弘扬奉献文化遗产。林威说,在代代传承中,他意识到耳聋伯元宵制作技艺不仅是他们家族的谋生方式,更是福州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是值得为更多人所知的非遗技艺。
匠心独具
好口碑引来八方食客
“这肉馅闻着就香!”“老板,来一碗元宵,汤里加一点糖!”下午五六点,小店的顾客逐渐多了起来。
“元宵来两包,汤圆来一包!”林威的老熟人雷先生又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来吃元宵,还准备打包点元宵带回去。“耳聋伯元宵见证了我和妻子从恋爱到结婚再到生子,这么多年了,味道都没变,还是这么好吃,我们一有空就来吃!”雷先生笑着说道。
据了解,耳聋伯元宵皮薄馅多、饱含油汁,皮薄却有弹性,肉馅香而不腻,独有的“脱核感”是它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为了传承这样的老味道,林威对元宵皮和肉馅的选择十分讲究。元宵皮选用上等糯米和梗米,搭配起来口感有嚼劲而又不粘齿,肉馅需选用新鲜的猪后腿肉,肥瘦各半,鲜美不塞牙。
“选好材料还不够,要做一颗地道的耳聋伯元宵,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林威说,从浸泡、磨米、沥干,到分割、做馅……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细枝末节的考究和长期经验,才能拿捏得当。
四代人的匠心换来了好口碑。现在,耳聋伯元宵已从福州人的餐桌,拓展到了厦门、泉州甚至重庆等城市。林威说,还有不少侨胞在回乡时也要到“耳聋伯”一慰思乡情。而小店的二楼有一面墙上贴满了外国人竖起大拇指点赞耳聋伯元宵的照片。
与时俱进
传统非遗注入新活力
“时代在发展,老手艺也要有新变化。”林威说,在坚守老味道的同时,与时俱进也不可少,近年来,耳聋波元宵在口味和产销方面进行了创新。
在数字化时代,为了将元宵送到每一个喜爱传统美味的人的餐桌上,林威打造出适合电商物流的冷链产品,并让耳聋伯元宵全面“触网”。早在2015年,他就在网上开设了微店,面向全国销售速冻元宵。
“很多都是来店里品尝了,觉得好吃,就在网上买,广东、浙江、上海、北京都是我们的主要销售地,可以说,我们的回头客遍布全国各地。”林威说。
为了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林威还积极探索新品种,比如麻辣元宵、海鲜元宵、五香元宵、牛肉元宵和芋泥元宵等,还有元宵鸡和紫薯南瓜汤圆的搭配。
“我希望耳聋伯元宵不仅在福建扬名,更要走向国内外,让更多人爱上福州传统小吃。”林威告诉记者,为了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他一方面招收食品专业本科生学习耳聋伯元宵丸制作技艺,培养大学生传承人,一方面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20多场,让更多人体验非遗技艺。(记者 燕晓 实习生 傅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