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州——热爱城市从热爱美食开始

闽菜文化博物馆

  来源:福州晚报

  闽味“满汉席”有哪些菜肴?来闽游玩的郭沫若,为哪道闽菜起名“半月沉江”?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赞不绝口的闽菜又是哪一道?答案,就藏在闽菜文化博物馆里。

  由福州聚春园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并运营的闽菜文化博物馆,在传统展陈方式基础上,增设场景复原、数字互动、裸眼3D成像等表现手段,消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为观览者再现闽菜发源、传承、创新的光辉进程。本期探馆报道,让我们聚焦馆内特色文物、珍贵史料,一睹先人的饮食文化。

闽菜文化博物馆

闽菜文化博物馆里的场景。

  两陶罐真“多嘴”

  普通陶罐,只有一个罐口,而博物馆内,一个宋代的塔式多嘴陶罐,竟足足有20个小罐口。陶罐外观形似宝塔,层层叠叠有5层,每层等距离环列4个上翘罐嘴,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别致奇特的造型,无疑成为馆内最引人注目的“显眼包”。

  “这类多嘴陶罐是宋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陶器,属于民俗用品。”馆内讲解员介绍,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习俗,多嘴陶罐的“多嘴”寓意多子多福,用来随葬,既祈求死者仍能享受“多子多福”带来的荣耀,也庇佑在世子孙人丁兴旺。

  和塔式多嘴陶罐一样“显眼”的,是另一个宋代的多嘴塔式谷仓罐,罐体上也有20个上翘罐嘴,同样作为随葬陶器,表达祈求世代仓廪丰足的愿望。

闽菜文化博物馆

塔式多嘴陶罐。

  先人也好“汤汤水水”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釜,作为现代锅的“前身”,用于烹煮食物,在古代炊具中扮演重要角色。展馆内,唐代的三足陶釜,具有圆底、夹砂、大口等特征。釜底呈圆弧状,增大器具受火面积,陶质夹砂可防止陶器在火的烧灼下爆裂,釜底下立有三足,方便放置于火堆上炊煮食物。

  据介绍,福建先民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便以山海资源为食材。陶釜是昙石山遗址中出土最多的陶器,昙石山人向河海“讨食”和爱喝汤的饮食习惯,在陶釜中得以窥见。演变至今,闽菜将汤视为精髓,素有“一汤十变”之说,其汤路之广、种类之多、味道之鲜、烹饪之巧,在各大菜系中独树一帜。

  瓷、锡、陶制火锅 吃顿热食真讲究

  金银铜铁、砂石陶土,样样皆可做成锅。馆内各式锅具的展示,让人大开眼界。有锅盖镶嵌玉石的镶玉桃纽火锅,有体现清末中西交融的“福聚楼”锡制火锅,有典雅素净的四系白瓷一品锅。

  前人原来也是“外貌协会”的,一口民国的彩瓷四系豆式暖锅,凭借高颜值在展馆里赚足人气。该暖锅由斗笠碗与汤锅两层组成,通体呈淡黄色,锅盖彩绘有明月、绿竹、人物,给人以清雅脱俗之感。暖锅上书写着“挽回利权”“永纪国耻”等口号,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家反抗外国经济侵略和反对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的社会潮流的反映。

  闽菜版“满汉席”竟有108道菜

  皇家大宴的著名代表是清皇室的“满汉席”,闽菜系中也有“满汉席”。闽菜的“满汉席”成形于清乾隆年间,分为12道、64道、108道三种规格,后两种规格在道光、咸丰年间较为风行。

  四蜜果(“蜜金橘”“蜜红枣”“蜜山楂”“蜜海棠”)、四热荤(“水晶虾球”“玉簪贵妃”“冬菇蟹黄”“香瓜鲟龙”)……在博物馆二层闽菜名宴展区,一整面墙上,悉数陈列了闽味“满汉席”三种规格的菜肴内容,让人叹为观止。

  看过纷呈的饮食展示,可前往博物馆三层的福宴馆过把嘴瘾。福宴馆设有20个包厢及1个宴会厅。在这里,可以品尝到“聚春园佛跳墙”“淡糟炒螺片”等数十种经典闽菜。(记者 全怡月 文/摄)